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知县题名壁记绍熙元年六月 宋 · 李直养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
秦始皇郡县天下,粤二十年甲戌海盐乃得县名,历汉至唐,累更废置。
考之载籍,自汉而上为令者姓名缺焉。
所可考者:东汉一人陆穰;
六朝十二人,吴步骘、孙谊为海盐长,陆袆为海盐侯,东晋鲍陋,齐王思规、王灵庆、孔滔、萧特,梁刘霁陈徐份、顾野王海盐县
唐四人,刘长卿海盐姚南仲、李谔、徐芳知海盐务。
自秦置县迄我宋绍兴辛亥,凡阅岁一千四百一十有九。
政和二年,令徐嘉言裒集前人名氏,自鲁肃简公而下,刻之厅壁,其后相续书之,至余衍而止。
直养承乏期年,暇日因再续之,以告来者。
绍熙元年六月中浣识。
按:光绪《海盐县志》卷四,光绪三年刻本。
姚补阙南仲云溪馆中戏题随书见寄(一作清江诗) 唐 · 皎然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引用典故:补衮
寺溪临使府,风景借仁祠。
补衮周官贵,能名汉主思。
卧云知独处,望月忆同时。
忽枉缄中赠,琼瑶满手持。
贺纳谏表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六
臣某言。
伏以补阙姚南仲和士干等上封事。
恩命特与改官及进阶。
兼赐章服。
内常侍吴承倩奉宣圣旨。
两省供奉官数论得失。
无有隐讳者。
德音霈然。
公谠知劝。
偫情震喜。
中朝动色。
易曰。
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今之所感。
可谓深矣。
臣谬当丞弼之任。
不能有所启闻。
踧踖自惭。
惶汗失次。
然以圣德之宏纳。
天听之宏博。
忻奉踊跃。
不胜大庆。
臣闻从谏则圣。
帝之德也。
有犯无隐。
臣之分也。
故上闻逆耳之忤。
受而不疑。
下有杀身之益。
死而无悔。
礼曰。
天子斋戒受谏。
又曰。
近而不谏则尸利。
帝道莫盛于有虞。
书之美舜。
则曰嘉言罔攸伏。
万邦咸宁
王道莫过于有周。
诗之颂文。
则曰思皇多士。
惟周之桢。
汉家杂之以霸。
亦详延极谏。
访求得失。
国朝稽合皇道。
肇修人纪。
贞观故事。
布在典章。
危言正论。
闻于天下。
陛下以钦明御历。
绍休祖业。
仁圣广大。
天覆地容。
求贤进善。
有如不及。
每览偫臣奏议。
日旰忘劳。
穆然嘉纳。
不令夙退。
顺颜者必远。
忤旨者必容。
而刍荛之可择。
庶藜藿之兼采。
少有所补。
从之如流。
虽委辂论都。
即日西行。
伏车顿首。
路回乘舆。
方之于今。
未云其速。
而又涣发宸旨。
宣导近臣。
直言者赏之于朝。
罢奏者责其所职。
以明沮劝。
大悦人心。
太平雍熙之化。
溥将四表矣。
可以动天地。
可以服戎夷。
虽上古至理。
纳谏达聪。
坦然不讳。
未睹今日之盛也。
望请宣付史官
光垂帝录。
臣职任润色。
敢扬鸿休。
无任欣跃之至。
奉天袁高等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
袁高
杨顼(已上二人并曾任御史中丞
裴谞(曾任金吾将军
孙咸(曾任京兆少尹
周皓(曾任丹延都团练观察使
裴冑(曾任宣州刺史
崔造
殷亮
李舟(以上并任郎官何士干
姚南仲
陆淳
沈既济(已上曾任补阙拾遗)
右。
臣近因奏对。
言及任人。
陛下累叹乏才。
惘然忧见于色。
臣退而思省。
且喜且惭。
所喜者乐陛下急于求贤。
明君致理之资也。
所惭者耻近侍不能荐士。
微臣窃位之罪也。
辄自揣择。
思举所知。
犹惧鉴识不明。
品藻非当。
反覆参校。
未果上闻。
昨蒙宣示。
中书进拟量移官。
令臣审看可否者。
因悟贬降之辈。
其中甚有可称。
臣以素所谙知。
兼闻公议。
此状之内。
仅得十人。
状所不该。
又有三四。
或因连累左黜。
或遭谗忌外迁。
互有行能。
咸著名迹。
寘之清列。
皆谓良材。
若但准例量移。
及令仍旧出守。
固非陛下爱贤之意。
亦乖海内望理之心。
傥蒙特恩
追赴行在。
试垂访接。
必有可观。
录用弃瑕。
既符德号。
振淹求旧。
亦阐大猷。
谨录荐陈。
庶备采择。
其馀差序远近。
并具别状以闻。
谨奏。
中书门下滑州黄河清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四
臣某等言。今日内侍朱希颜奉宣进止。
示臣观察使姚南仲所奏。今月一日至六日白马县界三十里黄河清者。
伏以道自积石。出于昆崙。
乃建灵源之封。特视上公之礼。
克符昌运。必降殊祥。
伏惟陛下圣泽感通。休徵謺委。
惟此浊质。化为清澜。
国典所书。是称大瑞。
诗曰。俟河之清。
人寿几何。叹其不可得而见也。
今则白马之津。三十里所。
澄澈如练。沦漪成文。
一邦幼艾。共观嘉应。
万宇经界。式彰永宁。
昔秦号水德。徒推厌胜。
汉纪河平。苟安决溢。
神功幽赞。独表清时。
足以荐诸宗庙。书之史策。
臣等忝登枢近。获奉休明。
无任欣抃踊跃之至。谨奉表陈贺以闻。
臣某等诚欢诚抃顿首顿首。谨言。
邵伯碑记 唐 · 崔教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六
有周氏历数既归。
诞革商政。
皇皇后帝。
授元老于新邦。
惟邵康公
钦若昊天。
弼成周道。
疑而无象。
用而无方。
辉动于幽阴。
明光于上下。
总三才之懿德。
吊万姓之毒痡。
在昔凤鸟鸣山
鳞虫跃舟。
大人经纶贤智。
为之请命。
是故朝文王于酆邑。
武王孟津
与公旦夹辅成王
绍绥祖业。
二后陟配。
而修太平。
当其嗣君幼立。
偫弟称乱。
冢宰遘流言之谤。
太保形不悦之辞。
赋鸱鸮而未归。
感狼跋而旋悟。
稽神谋而不私蔡叔
听天命而不惑姬公
呜呼。
弃稷之道方盛。
烈文之孙迪哲。
贻謺庆以宁乱。
儆微艰于后土。
谁为不臣。
我实有主。
故书曰。
二公寅亮。
分正邦国。
王在镐。
所以殿兹陜西。
桃林抵流沙。
尽神州之右地。
六服偫辟。
会于京师
华戎稽首。
咸听其训。
不玩远物。
而宾鬼方。
允王保之。
肆于时夏。
万邦倚相
九命作伯。
载以龙旂。
执以桓圭。
泱泱景风。
自北而南。
皇化有本。
生人定性。
贯以一德。
革其二心。
由是播为国经。
聚作家道。
施于夫妻。
夫妻不敢不顺。
行于父子。
父子不敢不亲。
睦于诸侯。
诸侯述职。
柔于百姓。
百姓康乂。
时无害气。
律无竞风。
蒙以庆云。
润以膏雨。
然后相洛邑
考清庙。
翘有客以助祭。
阐先王之大孝。
故得周公受其龟食。
仲尼称其麟趾。
尧舜既没。
淳源下衰。
汤也不能止鸣条之师。
武也不能无甲子之阵。
生二代之末。
而耻夏殷之事。
出五兵之后。
而怀揖让之风。
尚父阿衡
宜有惭色。
启金縢以定变。
嘉禾于东征。
周公执德不回。
平其叛国。
召伯诚明其道。
克正孝孙。
邦之延长。
必有其自。
向非布以恺悌。
臻乎中庸。
则不能期逾七百。
祚迈三十。
元命无纪。
上天无功。
权而代之。
我制其数。
王乃班宝玉以授瑞。
册子孙而就封。
为燕太伯
奄有辽碣。
元牡秬鬯。
与周始终。
圣唐缵禹旧服。
丕应天统。
皇帝睿文韬武。
光宅海隅
思二南而永怀故壤。
礼十乱而修及废祀。
贞元九年
龙集癸酉
连率姚公南仲宣风于陜。
戒丰宫而新乎茇舍。
慎听讼而树彼甘棠。
齐爨既位。
门阶有数。
被以华虫之服。
羞以陆海之菹。
其或吹豳雅。
土鼓
歌鹊巢。
舞行露。
膻香彻达。
悉窣烟雨。
合乐六变。
神可得而接矣。
神实姬姓。
卜其族以为尸。
典有秩宗
设其官以为主。
陜县李晋肃。
虔奉新政。
恭惟昔贤。
请刻石书。
以慰馀俗。
徵士家于太史
命于古文。
教虽不敏。
敢作颂曰。
相维宗周。
王业既成。
天命文王
召公乃生。
遂佐文王
潜翊夷明。
得礼。
伐崇有名。
虐不得纵。
祸不得萌。
西土率顺。
东邻倾。
武王剪商。
克集丕祚。
惟公秉文
亦赞其武。
乃放牛马。
乃櫜干橹。
戎功告成。
变化下土。
三监淮夷。
不率不循。
叔旦徂征。
王家遘屯。
幼主蛊惑。
王疑不信。
王谓太保
诲予冲人。
遂归周公
反风乃振。
王谓二公。
董正圻封。
疆理天下。
至于海邦。
自陜而西。
自陜而东。
乃左乃右。
一其庸功。
惟德牧人。
在周其召。
武乱皆坐。
君臣同道。
惟棠有阴。
有摽。
悠悠苍生。
各禀其教。
陜野莓莓。
燕郊浩浩。
二千馀载。
管磬在庙。
草靡德风。
山呼颂声。
我思康公
勒石祠庭。
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
卢坦字保衡
河南人
父峦。
郑州刺史
少孤。
初任韩城县
宣城巩河南县尉
其吏河南知捕贼。
杜黄裳河南尹
曰。
某家子与恶人游。
破旧产。
公为捕贼。
盍使察之。
对曰。
凡居官终始廉白祇入俸钱者。
虽历大官
亦无厚蓄以传。
其能多积财者。
必剥下以致。
如其子孙善守之。
是天富不道人之家也。
不若恣其不道。
以归于人。
以为宜。
故不使察。
黄裳惊视。
因使升就堂坐。
自此日加重。
黄裳吏部侍郎
将授以太常博士
会郑滑节度使李复表请为判官
监察御史
薛盈珍为监军使
累侵军政。
每据理以拒之。
盈珍尝言曰。
卢侍御所言皆公。
我故不违也。
有善吹笛者。
大将十馀人同启复。
请以为重职。
适在复所。
问曰。
众所请可许否。
坦笑曰。
大将等皆久在军。
积劳亟迁。
以为右职。
奈何自薄。
欲与吹笛少年同为列耶。
复告诸将曰。
卢侍御言是也。
大将惭遽走出。
谢。
且曰。
向闻侍御言。
某等羞愧汗出。
恨无穴可入。
李复病甚。
盈珍以甲士五百人州城
人皆恐骇。
遽止之。
盈珍不敢违。
复卒。
盈珍主兵事。
制以姚南仲代。
盈珍方会客。
言曰。
姚大夫书生。
岂将材也。
私谓人曰。
姚大夫外虽柔。
中甚刚。
又能断。
监军若侵。
必不受。
祸自此萌矣。
若从公丧而西。
必遇姚大夫
吾惧为所留以及祸。
遂潜去。
姚果以牒来请。
终以不逢得解。
及盈珍与姚隙。
从事多黜死者。
王纬观察浙西。
盐铁使
转运判官
李锜代。
请如初。
殿中侍御史
所行多不循法。
每争之。
词深切。
听者皆为之惧。
累求去不得。
凡在府七年。
官不改。
恶状滋大。
虑及难。
又非可以力争。
遂与裴度李约李棱继以罢去。
后数年。
诏追入。
遂扇兵士。
杀留后以留己。
因发兵取宣州
为其将所擒送斩死。
顺宗皇帝寝疾。
王叔文翰林
决大政。
天下懔懔。
宰相韦执谊
速白立皇太子
以树国本。
执谊深纳其言。
将以为殿中侍御史
御史中丞亦以为请。
王叔文使人请
将以为员外郎
杨子留后。
假他词不受。
叔文不悦。
故事皆不行。
王叔文贬出。
坦遂为殿中侍御史
权德舆户部侍郎
请为本司员外郎
寻转库部侍御史知杂事
未久。
刑部郎中
知杂事如故。
县尉有为御史台所按者。
京兆尹密救之。
上使品官释之。
时在宅。
台吏以告。
白中丞
请覆奏然后奉诏。
品官遂以闻。
上曰。
吾固宜先命所司。
遂使宣诏乃释。
数月。
御史中丞
赐紫衣。
分司东都
寻归西台
初上禁绝罢镇节度使等献财货。
载于赦条。
时山南节度使柳晟浙东观察使阎济美皆罢镇有所献。
劾奏之。
济美皆白衣待罪。
上召对。
曰。
柳晟阎济美所献皆家财。
非刻下。
卿勿劾。
对曰。
陛下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者。
赦令是也。
且两臣首违诏。
臣职当举奏。
陛下不可以失大信于天下。
上曰。
朕既受之矣。
如何。
曰。
出归有司。
以明陛下之德。
上善之。
竟为宰相所寝。
李锜之诛。
有司将自淮安王之下坟墓皆毁之。
宰相不敢言。
奏曰。
李锜与国同族。
其反逆不道。
身既斩死。
并杀其子。
罪塞矣。
若将追毁祖父坟墓。
臣以为不可。
淮安王有佐命之功。
且国贞。
又死王事。
汉诛霍禹
不毁霍光之坟。
房遗爱伏诛。
罪不追于元龄。
此前代及圣朝之故事也。
康诰曰。
父子兄弟。
罪不相及。
若将易之。
无乃罪及良臣。
且伤大体乎。
上改容曰。
非卿言何由知。
遂命停毁。
仍禁樵采。
给五户守淮安王之坟。
以示不忘其功。
上策贤良方正之士。
有怀书策入者。
将深罪之。
奏言。
四方不明知所犯。
必以为策词抵忤。
宜轻其责。
上从之。
宁节度使裴垍(一作均)入为仆射
行香时将处谏议常侍之上。
引故事及姚南仲近例以为證。
裴垍怒曰。
姚南仲何足为例耶。
应曰。
姚仆射但不是敕使耳。
何不足以为例也。
遂为所排。
左庶子
初为殿中。
杜黄裳为相。
故累迁。
二十有三月而至中丞
及居官守道。
正言日闻。
而人忌其迁之速。
数月。
宰相裴垍白以为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御史中丞宣州刺史
刘辟反逆。
其婿苏强坐诛死。
强兄宏为晋州从事
自免归。
人莫敢用。
奏言苏宏有才行。
其弟强坐刘辟反诛。
宏与强相去三千里。
必不通谋。
以强废宏。
非陛下惜才之志。
因请宏以为判官
上曰。
假令苏强当时不就诛。
尚宜随材而任之。
况在其兄耶。
遂得请。
及在宣州
江淮大旱。
米价日长。
或说节其价以救人。
曰。
宣州地狭。
谷不足。
皆他州来。
若制其价。
则商不来矣。
价虽贱。
如无谷何。
后米斗及二百。
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
乃借兵食。
多出于市。
以平其直。
人赖以生。
当涂县渚田久废。
以为岁旱。
苟贫人得食取佣。
可易为功。
于是渚田
藉佣以活者数千人。
又以羡钱四十万代税户之贫者。
故旱虽甚。
而人忘灾。
五年冬。
刑部侍郎
诸道盐铁转运使
减冗职八十员。
自江之南补置付之。
监使无所与。
数月。
户部侍郎
判度支
历更重位。
以朝廷是非大体为己务。
故多所陈请。
或上封告。
泗州刺史薛謇为代北水运使时。
畜马四百匹。
有异马不以献者。
事下度支
乃使巡官往验之。
未反。
上迟之。
使品官刘泰昕按其事。
上陈。
以为陛下既使有司验之。
又使品官往。
岂大臣不足信于品官乎。
臣请先罢免。
疏三奏。
上是之。
遂追刘泰昕。
旧赋于州郡者。
或非土地所有。
则厚价以市之他境。
悉条奏。
各去其所无。
罢宣歙度支米。
收其价以移之于湖南
江南鹿腊。
配之鄜汝州
以韩重叶(一作华)为代北水运使
开废田。
列栅二十。
益兵三千人。
岁收二十万石。
八年。
西受降城为河所坏。
城使怀义言宰相
议徙天德故城。
受降城张仁愿所作。
城当碛石。
得制北狄之要。
若避河流。
宜退三数里。
其费不多。
天德故城北倚山。
去河甚远。
失制虏要地。
非便。
因使水运使察视远近利病。
以图进。
上使品官强文彩覆之。
文彩言与合。
上召使条陈。
将行之。
竟为宰相所夺。
乃出剑南东川节度使
怀义数月忧卒。
燕重盱代其位。
遂移天德故城。
军士归怨。
因杀重旴。
屠其家。
宰相李绛议论多合。
藉以为己助。
出半载而罢。
东川
奏罢两税及山泽盐井榷率之籍。
夷人歌之。
锦剑二州有通文成州路。
每岁奏发二千兵以防西蕃。
其实不过一二百人。
乃奏于冲地置戍镇之。
上诛蔡州
诏发兵二千人于安州
每朔望使人问其父母妻子。
其有疾者与之药。
故兵士皆感恩而无逃者。
及薨。
礼部尚书
正献懿二祖昭穆疏 唐 · 任畴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二
去月十七日。
飨德明兴圣庙
德庙直候论状称。
懿祖室在献祖室之上。
当时虽以为然。
便依行事。
犹牒报监察使及宗正寺请过察。
详窥玉牒。
如有不同。
即相知闻奏。
尔后伏检高祖神尧皇帝本纪。
伏审献祖为懿祖之昭。
懿祖为献祖之穆。
昭穆之位。
天地极殊。
今庙室夺伦。
不即陈奏。
然尚为苟且。
罪不容诛。
仍敕修撰朱俦检讨王皞研精详覆
得报称。
天宝二年制。
追尊咎繇为德明皇帝
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
十载立庙。
至贞元十九年制。
给事中陈京右仆射姚南仲等一百五十人之议。
以为禘祫是祖宗以序之祭。
凡有国者必尊太祖
今国家以景皇帝太祖
太祖之上。
施于禘祫。
不可为位。
请按德明兴圣庙共成四室。
祔迁献懿二祖。
谨寻俦等所报。
即当时表奏。
并献居懿上。
伏以德尊谥为孝
君臣严敬。
有司慎恪。
是岁以还。
不当失序四十馀载。
理难寻诘。
伏祈圣鉴。
即垂诏敕。
具礼迁正。
僖祖当立别庙奏绍熙五年十月 南宋 · 郑侨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八四、《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六二(第一册第六八二页)、《宋史》卷一○七《礼志》一○
臣等窃惟宗庙事重,非可轻议。
太祖皇帝既正东向之位,然僖祖、宣祖既祧之主,宜有所归。
欲用朱震之说,藏于夹室,则考之周制,僖、顺、翼、宣之主不当藏于太祖之庙。
欲用王普之说,祔于天兴殿,则景灵宫朝献之礼,与唐禘祫朝飨之仪不同。
欲用唐柳冕之说,筑别庙以之,则又非合食之义。
以是三者令臣等集议,可谓详尽。
臣等请先明其不可行者二,而定其可行者一,以裨末议。
恭惟本朝去古既远,礼制不能尽循于古,参取汉魏以来以至于唐,定为一代之制。
唐张齐贤之言曰:「古者有天下者事七世,而始封之君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百世不迁,至祫祭,则毁庙,皆以昭穆合食于太祖
祖元王,周祖后稷,其世数远,而迁庙之主皆出太祖之后,必合食之,序尊卑不差。
汉以高皇帝太祖,而太上皇不在合食之列,为其尊于太祖故也。
魏以武帝太祖,晋以宣帝太祖
武、宣而上,庙室皆不合食于祫。
至隋亦然。
唐以景皇帝太祖太祖而下,皆不合食于祫」。
臣等谓齐贤之说,本朝之所当取也。
太祖皇帝开基之初,岂不能祀七世,推而上之至僖祖而止?
故用唐制建四亲庙,以祀僖、顺、翼、宣四祖。
太祖祔庙,尊为宋太祖
盖契始封于商,始封于周,故商、周皆尊为太祖
唐自凉武昭王皓而下,至于高祖为八世,岂不能推皓为始祖?
而以祖封唐公,父及己皆袭封于唐。
唐之建邦启土,比之契、稷,故推为太祖,而太祖之上,亲尽则毁。
宣简公高祖时为四室之尊,洪农府君太祖时为六室之尊,然皆亲尽则祧也。
太祖之兴,上无所因,与汉高祖事同,故太宗尊为太祖
僖祖治平间以亲尽而祧,入于夹室。
至熙宁中王安石始议僖祖为始祖,遂屈太祖,不得正东向之位,以至于今。
今日既伸太祖东向之礼,僖祖之主当再入于夹室,既协唐洪农府君之制,又迁治平已行之礼,然在今日则为未安。
盖自熙宁以来,推尊既久,难以一日遽还夹室。
又考之周制,后稷之庙则先公之祧藏焉,盖公刘、不窋,以至太王、王季之主以祔文王武王之庙,则先王之祧藏焉,自成王而下皆祔。
唐有兴圣庙以祀凉武昭王,故景皇帝既正东向,则献祖、懿祖之主皆祔,不欲以祖先而祔子孙之庙也。
今之太庙,顺祖、翼祖及宣祖之迁皆入夹室,则犹曰僖祖在第一室,故三祖之祔为顺。
太祖居一室,室则僖祖、宣祖二主之祧所以当议也。
臣等以为朱震藏夹室之议既不可用,景灵宫圣祖用素馔,则王普祧天兴之议,又不可用也。
唐柳冕之说,筑别庙以居之。
若疑非合食之义,则臣等有说焉。
谨按唐陆淳之言曰:「太祖复位,则献、懿之主宜有所归,一曰藏诸夹室,二曰置之别庙,三曰迁于园寝,四曰祔于兴圣。
然而藏诸夹室,则无飨献之期,置之别庙,则非礼经之文,迁于园寝,则乱宗庙之仪,惟祔于兴圣为是」。
至正十九年,左仆射姚南仲等献议五十七封,付都省集议。
户部尚书王绍等五十五人请迁祔兴圣庙,议遂定,由是太祖始复东向之位。
臣等以为僖祖当用唐兴圣之制,立为别庙,顺祖、翼祖、宣祖之主皆祔藏焉。
如此,则僖祖自居别庙之尊,三祖不祔子孙之庙。
汉魏以来,太祖而上毁庙之主皆不合食。
今遇祫则即庙而飨,于礼尤称。
如朝廷以为允当,乞下礼寺条具仪制施行。
胡上将伯玉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孤楫击长淮,直令狂寇无归,血溅江花红几许;
大旗悬太武,都道将军不死,手栽营柳绿千行。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作者原注】太武,谓金门太武山也,将军驻节金门,固圉歼敌外,复锐意建设,造福地方,遗爱在民,比于羊杜。
胡琏1907——1977),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州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在陈诚的土木系部队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抗战后历任旅长、副师长师长1944年8月升任18军军长,后又升任第12集团军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整编第11师师长、18军军长、第12兵团副司令。1949年去台,为首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后升任“陆军副总司令”。1964年“出使”南越,历时8年。回台后受聘为“总统府战略顾问”,晋级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74年申请附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治宋史及近现代史,著有《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等。1977年6月22日胡琏因患心脏病在台北逝世。
楫击:敲打船桨。 晋永兴以后,黄河南北各地相次为地方割据,祖逖渡江北伐,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感慨。见《晋书·祖逖传》。后用以形容有志恢复的节概。
长淮:指淮河胡琏曾参加淮海战役。
太武金门太武山。
驻节:旧指高级官员驻在外地执行公务。
固圉:使边境安静无事。圉,边境。 出自《左传·隐十一年》:“亦聊以固吾圉也。”
羊杜:晋羊祜杜预,相继镇襄阳,皆有政绩,为民所称。后并称羊杜。出自《新唐书·姚南仲传》:“拜义成节度使监军薛盈珍恃权桡政。……虽使羊杜复生,抚百姓,御三军,必不成恺悌之化而正师律也。’”
笺:清代沈襄任兰生公
勋业著长淮,即今吏畏民怀,颂德歌功名不朽;
追随已十载,回忆耳提面命,感恩知遇泪犹多。
议立四祖别庙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三一、《攻愧集》卷二四
臣等窃惟宗庙事重,非可轻议。
兹准省劄节文,太祖皇帝既正东向之位,然僖祖、宣祖既祧之主宜有所归。
欲用朱震之说,藏于夹室,则考之周制,僖、顺、翼、宣之主不当藏于太祖之庙。
欲用王普之说,祔于天兴殿,则景灵宫朝献之礼与唐禘祫朝享之仪不同。
欲用柳冕之说,筑别庙以居之,则又非合食之义。
以是三者令臣等集议,可谓详尽。
臣等请先明其不可行者二,而定其可行者一,以裨庙堂之末议。
恭惟本朝去古既远,礼制不能尽循于古。
参取汉魏以来以至于唐,考定为一代之制。
唐张齐贤之言曰:「古者有天下者事七世,而始封之君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百世不迁,至祫祭,则毁庙,皆以昭穆合食于太祖
商祖玄王,周祖后稷,其世数远,而迁庙之主皆出太祖后,故合食之序,尊卑不差。
汉以高皇帝太祖,而太上皇不在合食之列,为其尊于太祖故也。
魏以武帝太祖,晋以宣帝太祖,武、宣而上庙室,皆不合食于祫,至隋亦然。
唐以景皇帝太祖太祖以上皆不合食于祫」。
臣等谓齐贤之说,本朝之所当取也。
太祖皇帝开基之初,岂不能祀七世?
推而上之,至僖祖而止,故用唐制建四亲庙,以祀僖、顺、翼、宣四祖。
太祖祔庙,尊为宋太祖,盖契始封于商,始封于周,故商、周皆尊为太祖
唐自凉武昭王皓而下,至高祖为八世,岂不能推皓为始祖?
而以祖虎始封唐公,父及己皆袭封于唐,唐之建邦启土,比之契、稷,故推为太祖
太祖之上,亲尽则毁,故如宣简公高祖时为四室之尊,弘农府君太祖时为六室之尊,然皆亲尽为祧也。
太祖之兴,上无所因,与汉高祖事同,故太祖尊为太祖,而僖祖治平间以亲尽而祧,入于夹室。
至熙宁中王安石始改尊僖祖为始祖,遂屈太祖,不得正东向之位,以至于今。
今日既伸太祖东向之礼,僖祖之主当再入于夹室。
既协弘农府君之制,又遵治平已行之礼。
然在今日则为未安。
盖自熙宁以来,推尊既久,难以一日遽还夹室。
又考之周制,后稷之庙则先公之祧藏焉,盖公刘、不窋以至太王、王季之主皆祔。
文王武王之庙则先王之祧藏焉,盖自成王而下皆祔。
唐有兴圣庙,以祀凉武昭王
景皇帝既正东向,则献祖、懿祖之主皆祔,以不欲以祖先而祔子孙之庙也。
今之太庙,顺祖、翼祖及宣祖之迁皆入夹室,则犹曰僖祖在第一室,故三祖之祔为顺。
太祖既入第一室,则僖祖、宣祖二主之祧所以当议也。
臣等以为朱震藏夹室之议既不可用,景灵宫圣祖用素馔,则王普祔天兴之议又不可用也。
唐柳冕之说筑别庙以居之,朝廷谓非合食之义,则臣等有说焉。
谨按唐陆淳之言曰:「太祖复位,献懿之主宜有所归。
一曰藏之夹室,二曰置之别庙,三曰迁于园寝,四曰祔于兴圣。
然而藏之夹室则无飨献之期,置之别庙则非《礼经》之文,迁于园寝则乱宗庙之仪,唯祔于兴圣为是」。
至贞元十九年左仆射姚南仲等献议五十七封,付都省集议。
户部尚书王绍等五十五人请迁祔兴圣庙,议遂定。
由是太祖始复东向之位。
臣等以为僖祖当用唐兴圣之制,立为别庙,以代夹室。
顺祖、翼祖、宣祖之主皆藏焉。
如此,则僖祖自居别庙之尊,三祖不祔于孙之庙。
汉魏以来,太祖而上,毁庙之主皆不合食。
今遇祫则即庙而飨,于礼尤称。
如朝廷以为允当,更乞行下礼部、太常寺,考议制度施行。